close

清道光30年(1850年)桃園大嵙崁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後,赴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,法號性悅,返台後結草庵於份仔城,供奉由南海請回之觀世音菩薩,寺名福份宮,為齋明寺的前身,詳細沿革請看下圖。民國74年(1985年),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,為大溪最古老的禪寺。


↑「常樂我淨」石碑,基座原為昭和
12(1937)落成的國旗台,當時為對應軍國主義皇民化政策而建,光復後旗桿被拔除,換上第六代住持會觀題字的「常樂我淨」紀念碑。

↑齋明寺是一座三合院的寺廟,沒有一般廟宇的繁華富麗,真的很民房,讓我有私闖民宅的錯覺:
P


↑室內不能拍照,有規劃展示空間,簡介歷任住持的事蹟、陳列各項文物、寺中收藏的古書畫等,還有間古寺茶苑,可以泡茶喝茶,沒注意消費是多少。


↑三合院後面的百年樟樹和禪房,為配合古蹟禪房刻意降低高度,以作為古蹟的背景。


↑往萃靈塔、敬字亭的途中,可眺望大溪橋及大漢溪河階地形,並遙想當年大溪八景之「崁津歸帆」。


↑萃靈塔,建於昭和
4(1929),為存放先人遺骨的地方,1978年重建,在不破壞原有的結構下,新的建築將舊建築完全包在其中,昔有大溪八景「靈塔斜陽」之美譽。

↑敬字亭,建於清同治
5(1867),在萃靈塔前方的斜坡下,但似乎淹沒在雜草叢生中,找不到路可下去,以三級古蹟的標準來說,不該有這樣的待遇吧。
接著來去走齋明寺古道,古道自齋明寺開山以來(清道光年間),便是重要通路之一,早期是以鵝卵石排列而成,路旁還伴有溪澗,民國12(1923)在地方人士出錢出力協助下,以大漢溪石材鑿砌鋪設成現今所看到的石板路,為大溪、栗子園、員樹林地區的居民及信徒往返齋明寺朝聖的主要通道。

↑古道並不長,不到
10分鐘就可走完,一路走來很幽靜,但一開始有幾塊石板面是斜的,天雨路滑時要小心。

↑古道牌樓,建於民46年(1957年)上有齋明寺及卍字圖樣,增添名山勝地的肅穆氣氛。

過牌樓後即來到桃64縣道,這條路不大但車流很多,過馬路要小心。

↑過馬路後繼續走下去可走到台
4省道的栗子園,因接下來要去走御成路古道,就沒再走下去了。
齋明寺 桃園市大溪區齋明街153 03-3801426  9:00~17:00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 的頭像
    L

    L的天馬行空

    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