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嘉慶元年(1796年),漳州人吳沙率領漳、泉、粵三籍人士進據烏石港的南端建築土圍從事開墾,因此被稱為「頭圍」,歷經頭圍堡、頭圍庄的行政區劃,於民國35年(1946年)易名為頭城鄉,37年(1948年)升格為頭城鎮迄今,有「開蘭第一城」之稱。
頭城老街,古名頭圍街,泛指今南北門福德祠之間約600公尺長的和平街,靠著北邊的烏石港及東邊的頭圍港之便利性發展起來,為當時繁華的貨物集散中心,後因光緒4年(1878年)山洪爆發淤積了烏石港河道,及光緒9年(1883年)美國船在港外觸礁港口堵塞,船隻無法進出,烏石港因而沒落,頭圍港雖取代了烏石港的地位,但頭圍港也因大水毀壞,及陸運取代了海運,老街隨之褪去了繁華。
從南門福德祠開始往北走起。
↑左邊是南門福德祠,建於同治年間(沒拍到,被棚架擋住了),右邊是源合成與陳春記,建於大正年間,屬磚造洋樓式的住商街屋。中間一排人是在衝嚇?
↑原來在分食糯米龜,這隻糯米龜好大,我們”不小心”分到三大塊,後來才知原來今天是土地公生日。
↑廟旁有隻大財神龜,也是要邊摸邊唸口訣的哦。後方的棚架有炒米粉可吃,我們又”不小心”分得一碗。
↑源合成的拱廊,果然很有老街的fu。
↑這家店很可愛,黑板寫著歡迎入內參觀,但大門卻用車鎖鎖著,似乎沒人在顧攤,採自助式販賣,多少錢自己投。
↑慶元宮,建於嘉慶元年(1796年),為頭城最古老的廟宇,主祀媽祖,最近的大整修在民國49年(1960年),殿內古物甚多,石柱、石獅、神像等,悉來自唐山,雕刻精巧,頗具匠心。
↑新長興樹記,建於大正10年(1921年),立面為西式,內部為中國式,木造的正門有以鑲嵌榫法製成的木雕門聯,很特別,它的門楣上還留有日治時期的門牌喔。
↑電視劇「含笑食堂」拍攝地。
↑頭圍港遺址,於大正13年(1924年)的大水時毀掉。
↑盧宅,盧家在清代時即是富豪之家,其中盧纘祥繼承家業後便積極經商和參政,於民國40年(1951年)當選宜蘭縣首任民選縣長。此建築於昭和3年(1928年)由台灣總督府營繕科宋組平先生設計建造,意在建構一個以總督府為標竿的地區表徵。目前仍有人居住,只敢遠拍。
↑十三行遺址,由頭城港附近的十三間街屋聯結而成,是清代宜蘭對外貿易的港口及倉儲,屋齡約150年,建築為閩南式風格,內部空間格局為前店屋、後合院,騎樓廊道是不對外開放的內建走廊,通道曲折複雜兼具防盜的功能。
↑往北門福德祠的路,似乎被烏龜佔據了…
↑原來是在辦「千龜來朝在北門」的活動,桌上有各式各樣的烏龜,每隻看起來都很可口。
↑北門福德祠,建於清同治2年(1863年),現存之福德祠為大正5年(1916年)修建。
↑旁邊有DIY紅龜粿,讓小人們去玩,但志工給的麵團太小顆,壓出來的烏龜完全無法成型呀。
↑在這裡又不小心拿了一碗米粉和稀飯…
↑開蘭舊路通過的頭圍橋,這裡就不屬於老街的範圍了。
↑走著走著,來到了武營里的福德廟,然後又莫名其妙的拿了一碗湯和一碗麵,有村民還好心的拿了個塑膠袋給我裝…
後來行李實在是越背越重,就在某個街角把這些湯湯麵麵給解決了,感謝土地公讓我們省了午餐費,祝您生日要快樂哦~